新东方网>无锡新东方学校>精彩活动>正文

新东方集团总裁周成刚老师 《世界名校启示录》无锡站媒体见面会采访稿

2016-07-25 15:12

来源:

作者: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水平追求的提高,留学市场也越来越火热。为了让大家了解选择留学的意义,帮助家长看清今年留学的趋势以及如何规划自己的留学方向。7月23日上午,新东方集团总裁周成刚老师在无锡新东方前途出国会议厅受邀出席媒体采访,结合个人经历就留学方面作出相关的答疑。

记者:又到了暑假,在这一个阶段家长有让孩子出国的倾向,对此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周成刚:其实,现在处于刚刚高考结束成绩陆续出来,家长也知道自己孩子报名去哪所学校上学,有些孩子的成绩可能与预期不太一致。所以可能有少部分家长和孩子会考虑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读书。但我想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少,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在整体上,孩子准备出国的话,家长的规划一般都会比较提前。不会到最后一分钟,国内没有录取好的学校再考虑去国外,一般家长都会提前2-3年做准备。我想说的是,现在还有更多另外一批同学,去年申请的现在已经拿到了自己的offer,就是说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因为他们在8月份左右就要赴国外的学校,开始读书了。所以从这一点讲,这一些同学都准备去国外留学,接近是铁定的了。我希望他们在出去之前,在过去传统意义上,更多的学生喜欢尽情的放松,因为终于有了一个归宿。但其实到国外去读书是蛮挑战的。因为他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教育理念、思想、社会运作的方式等,都完全不同的环境下读书,其实挑战是非常大的,而且要去和当地人进行比赛。所以尤其是我们在英语方面会比较差一些,或者说只是做了更多的考试和选择题。真正对文史哲、对人文科学、对通识教育方面的积累还是比较少的。所以过去之后有一个比较长的适应期,最关键的是,读书和教育的方法完全不一样,原因是国内是更多的被动式的、填压式的、接受式的,国外更多的是挑战式的、主动式的、参与式的,批判性思维方式的,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同学们有个思想准备,在学习的方法上、思想上、在自己的动手能力上、适应性上会有个过程。

记者:那除了这个刚才说的有充分的准备和一些临时决定的,那留学近几年的趋势是什么?

周成刚:那我想说的是,留学近几年的总趋势,就是说在过去的两三年里面,留学整个出国的人数开始放缓,但是仍然一年超越一年,所以去年出去了527300人,这个数字仍然是历年来最高的(强调:全中国去年出国留学的总人数是52万多),但是我想说的是,它和去年、前年相比,可能增长就只有10%-15%之间,也就是说开始放缓。但是出国仍然是一个热门,因为人数变多了,基数变大了。所以每年有50多万的人口在出国,在很多世界各国留学生中,中国的留学生人数已经是排行榜第一了。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我刚刚提到的,现在留学生出国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得更加理性,变得更加的有前瞻性、变得更加的有规划性。也就是说,不会到最后一分钟决定出国,现在可能是提前规划,为什么,因为背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因为你不准备,别人准备,你就更上不了好的学校,中国父母亲对名校的情节还是蛮深的。所以说提前规划和提前准备变得非常的有计划和步骤,会做好全面的准备,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也是这两年第二个大的特点。第三个特点就是更加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不仅是指是地域的多元化。从地理位置上看,到世界各国去留学。而不是英国美国这两个国家,像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亚洲国家,包括到日本、韩国、俄罗斯、德国、法国这些国家的留学也非常多,这是地域的多元化。同时专业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不会是要么读工科、要么读商科,文艺类越来越多,艺术类越来越多,就是说整个专业变得更加大众化和平民化,大家选择变得更加普遍,各个角度都有,因为大家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慢慢做一辈子的成长,让自己孩子读的更开心、更有成就,更加的有发展。那么还有一个就是,这两年太明显了,就不多说了,留学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大家问是不是好处还是坏处,不能说是好还是坏,我只想说的是,全球化时代带来的必然的结果。也就是说,因为出国门槛变得越来越低,越来越方便,也不否认中国的家长、孩子有一点叛逆的心理,或者跟风从众的心理,所以现在孩子出国的年龄变低。过去出国的同学更多的是研究生和博士生,那现在出去读本科读高中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记者:那是不是出国留学孩子年纪越小越好?

周成刚:这从来不能这样说,绝对不会说是年龄越小越好,其实我一直说的,如果说从留学角度来讲它仍然只是一种读书,并不意味着和成功、幸福、财富能够划等号的,但是呢,因为你出国留学,你将获得那边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早一点你的可塑性会大一点,那获得会更多一点。但是呢,过早的出去你国内的基础会差一点,你明白我的意思吗?它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我个人认为,现在就是说从留学背景来讲,中国的同学想要在未来更有竞争力的话。他不仅是要把国外的东西学好,而且还要有国内的东西,也就是说既有国内的根本,也有国外先进的东西,既了解中国的文化、既了解中国的教育、既了解中国的社会,同时又了解国外的先进的理念、思想或者说知识,这样的话成为一种跨界人才,可能是更有用,否则,你变成一个外国人,你没有优势。纯中国人走向国际可能也没有优势。所以我总结一句话就是,世界全球化,我们的同学要国际化,所以它是能够完全划等号的。

记者:您之前在苏大做了十年的高校老师,后来才出国留学的,那当时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出国留学?

周成刚:这个问题其实有好多人以前都问过我,其实蛮有意思的。我想说的是,首先,我自己是本科学英语专业的,但是我学英语专业的怎么会在国内大学做了十几年的英语老师,其实严格意义上讲,我做了12年的老师,怎么会做了12年才出国?其实当初的社会还处于改革开放以后,还没用发生急剧的大的变化。所以什么意思呢,在大学里做老师收入不算很高,但是觉得社会地位还可以,生活节奏还可以,又有寒暑假。蛮舒服的,你会觉得不想动,但为什么12年之后突然想出国留学了,我还是读英语专业的都没出国。这就是我说的社会开始发生变化了。你的人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以前马克思说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变化了你就会变化,什么意思呢?就是12年后我发现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了,很多我的同事都出国留学了,有的已经拿到博士学位了,有的成为百万富翁了,有的拿到美国护照了,所有这个社会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甚至于贫富的差距也开始出来了,那个时候你会想,我是不是还在大学里这么混下去,是不是我也该出去看一看,走一走。所以我想用一句话表达,到最后突然之间想出国是因为,所有的压力和变化都集聚到了一点上。就是说家庭对你有压力,朋友对你有压力,同事对你有压力,周围的社会环境对你有压力,好像一个学英语专业的怎么在大学做了12年的老师都不想动一动,或者就是这么长久的混下去。突然之间一想,改变了,所以我就出国了。

记者:那你家里人支持吗?

周成刚:家里人支持。因为他们也希望未来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可能做了一段时间发现大学里有很好的东西,但是作为一个年轻人是不是应该去挑战一下,所以家里还是比较支持的。所以我当时出国的时候是自费,96年出国自费还是不多的,出去读学位,所以那个时候我记得家里支持了一点钱,借了一点钱出国。那时候会比较辛苦吧,要没有家里人的支持也不会后面走的比较顺。

记者:出国您夫人支持吗?

周成刚:支持。我觉得她是一个驱动者,她觉得更应该出去。

记者:当时后来98年的时候,您去了BBC做了记者,也是做了两三年,后来怎么又想到回国了?

周成刚:我想说的是,BBC98年做记者考过去还是挺不容易的,1998年往澳洲做亚太记者,我是唯一个考过去的。考过去了以后,而且到BBC这个媒体做记者会觉得很自豪,我研究生也是学的新闻专业,学新闻专业的能在BBC做记者肯定是很开心,但是去了以后呢,也有很多挑战也学到很多东西,但是那边学了一段时间以后呢,BBC可能不是你长久的一辈子要呆的地方。可能就会觉得你有好多瓶颈,你有好多天花板,作为一个亚洲人,作为一个黄皮肤人,在主流媒体里边,你肯定得不到太好的发展。所以,去度个金也好,去取个经验也好,去学习些东西也好,所以当时我去了不久内心就有个想法,这不是我一辈子呆的地方,我总有一天会离开的。无非就是等待最好的时机,所以1998年这个机会来临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离开了。

记者:后来就是来到上海?

周成刚:就加盟了新东方,创办了上海第一所分校。

记者:那其实您在新东方已经坚持了,现在是第16个年头,相比之前12年的高校教师和两年的记者,16年让你坚守新东方的原因在哪里?

周成刚:其实你看的出来,我是一个不喜欢移动的人,不然也不会在大学做了12年的老师才出国,是第一点,而且还是学英语专业的,因为学英语专业相对出国也会比较容易一些,考外语哪些,那时候80、90年代外语还比较差,那我应该还有一定优势,所以在大学做12年我就没动,你就会发现我是在一个地方能呆得住的人。在新东方一做就做了16年了,那就这个已经28年了,所以我想说的是,其实我无论在大学做英语老师还是在新东方,包括在英国广播公司做两年记者,你会发现我过去30年所做的所有工作几乎没有离开教育,几乎没有离开文字,所以背后的核心点是一条线能穿起来的,所以我以前打过个不恰当的比喻, 我2000年回国,俞敏洪请我回来帮他开个火锅店,我应该不会回来。不是说火锅店不好,但那个东西可能是我不擅长的,但因为回来是开学校,做老师,瞬间就和我过去的所有的工作和经历,包括留学的经历都联合在一起,所以才会那么干脆的决定。其实在我过去的30年时间里面,一直在参与的是教育、文字和记者这个工作,始终没离开过。

记者:也是坚守在教育这一块,您也是对教育非常喜欢是吗?

周成刚:对啊,我觉得我以后是不会在变了,现在更不会变。我要么就是工作不干了去环游世界,去摄影,我应该不会再去干别的,没有必要。因为我都已经在全中国最大的一个教育公司当老总了,再到另一个教育公司那个挑战还不如这个。

记者:还有就是留学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周成刚:留学其实是给人很多很多的收获的,用现在普通一点的话讲,就是让人成长的更快,让人变得更加的懂事,让人变得更加的独立了。所以我想用一句话讲,我以前也讲过这句话,就是说,我个人认为留学用一句话来表达的话,留学是知识的增长,是能力的提升,是眼界的开阔,是整个职业生涯也好,生命也好变得更加丰富。我觉得这就是留学。

记者:就是让人生的活出宽度,这样吗?

周成刚:明显的,就像你的大学时代一样嘛,更何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时代,会让你刻骨铭心的那段记忆,尤其在海外的生存,它会更挑战,更困难、更心酸、更寂寞、更孤独,所有的这些东西其实对你最后是一种历练。所以它会变得特别的丰富而且特别的难熬。

记者:那您能分享一个小故事,让您的读者更能理解为什么留学是刻骨铭心的,最让你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情?

周成刚:这么说吧,其实我以前讲过一次,我当时是30几岁出国的,也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没想到就走的那么远,就到澳大利亚。我自己还学英语专业的,在大学做了12年的老师,我没有想到的是,到了澳大利亚以后,第一,好多英语听不懂,走进理发店,走进医院,发现英语完全不会说,就不知道怎么说,因为国内学的英语和过去生活里的英语脱节太大,碰到一些印度老师、巴基斯坦老师讲的英语带严重的口音,就完全听不懂,结果你会发现在这边做了十二年的大学英语老师,过去后连个中学生都比不上,你明白我的意思吗,就会觉得真正英语是和那边脱节的。自己还是挺惭愧的,就因为有了这文化的冲击、生活的不适应,做事方法的不一样,甚至过去后因为自费留学生出国借的钱,经济上也不宽裕,就感觉低人一等,甚至于心里就感觉受歧视,或者自己有点自卑,所以我想说的是,过去由于这种文化冲击带来的对心理的冲击还是蛮大的,我在那边,就一个男生过了30岁,我就独自偷偷地哭过两次,这种哭还感觉自己受了无限的委屈,本来好生生大学老师不当,过来受别人的歧视和嘲笑,然后你又想把书读好,又想把自己未来布置好,又想去打工给家里挣点钱,无限的纠结和焦虑,再加上文化的冲击会导致你非常的难过。

记者:那你后来如何调整?

周成刚:我以前说过一句话,出国留学前三个月是最难熬的,那就叫适应期。我接下去讲的话说,如果熬过了三个月你就能熬过三年的留学生活,你就能熬过三十年的职业奋斗,所以它其实就是教会你一种方法,我看到网上有一句话,我今天下午也会讲到,那句话是个留学生写的,特别感人,大概意思是,他说有人问我出国五年到底学到了什么,不是英语文凭,不是英语也不是文凭。就是两样东西,一种是把我摆到任何我谁都不认识的地方,我都能生存下去,一种是每天都能不受名车豪宅的诱惑,平淡的坐着公车奔向自己目标的坚定的信念。哇,我觉得这两句话讲的太棒了。第一个讲的是他学会了一个方法学,这个方法学是生存的方法。第二个是他会有自己内心的信念和坚定的目标,走向最终的成功。我觉得这可能是留学这样说的话对我个人是带来的这种共鸣吧。

记者:现在会有很多小朋友参加游学项目,我朋友的孩子也参加了新东方的游学项目,去美国的,您觉得这类游学项目对孩子的影响怎么样?

周成刚:其实我们还是蛮鼓励同学去游学的,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的。首先我想说的全球化以后,其实大家出国旅行也变得越来越方便了。我们的家长也走向世界各国,我们的同学也在走出去,那么游学是一个很短的时间,一般都是两到三个礼拜,我们为什么鼓励家长和孩子一块出国游学去看一看呢,就是说,尤其是他们在去了解外面世界之前,在做出一个是否要出国留学的重要决定之前,我们希望他们做出一个理性的判断,也就是说,当我们把孩子送出去读高中、读本科,可能要花上百万几十万人民币的时候,先让孩子真切的感受一下国外的运作是什么样的,国外的社会环境是怎么样的,国外人到底每天怎么样的生活,校园里面是什么样的情景,课堂里面是怎么样上课的,所有这些东西都是现在我们同学出国体验的重要内容,所以说我们希望他们花个一两万、两三万块钱最后再做一个他们孩子是不是喜欢国外,因为我始终觉得留学是一个很好的出口,留学是一个很好的重要的途径,但留学不是唯一的,对每个孩子并不是都是适应的,我始终觉得理性的留学,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充分的学术准备,和自己生活能力的准备,这样的孩子成功的概率可能会更高。因为在出去那么多学生里面,现在失败的同学这个案例也不少,所以是值得孩子家长借鉴的。

记者:对游学市场有什么看法?

周成刚:暑期每年都是一个国际游学的典型的高峰期。因为暑期的时间比较长,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放松放松,放松的同时能学习更多的东西,尤其好多家长希望孩子能有国际的眼光,我之前说世界全球化,孩子要国际化。所以希望他们有一些国际的眼光、国际的感受。让孩子出国去感受一下,欧美的国家、英美的国家、包括亚洲那些发达的国家,去看看别人读书是怎么样的,国外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国外的社会是怎么样的,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如何生活,所以这是一个高峰期是一个很好的生活体验,我觉得尤其对家长最终决定未来孩子到底是在国内上学还是走向出国留学,可以提供他们丰富的思考的角度,帮助他们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记者:您刚才说到出国游学的准备,您能再详细的说一下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参加?因为爸爸妈妈会比较担心孩子太小过去无法适应。

周成刚:首先准备的话,我一直说的就是希望家长和孩子能够达成一致,就是孩子个人心理首先要真正的喜欢,想出去探索,对外面的世界很感兴趣,而且蛮喜欢到外面的环境里面读书和学习,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就是我说的所谓思想准备。那光有思想准备是不够的,学习准备也是很重要的,而学习的准备最主要的是指,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国的学校教育方式和中国的社会教育方式三者和很多现在发达的西方国家是不同的,所以从这一点讲,他们自己要有充分的学术准备,也就是说他们要到一个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思想方式、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社会运作的地方去学习,其实我想说的是对我们同学的挑战是更大的,因为我们的同学可能要加倍的付出才有可能追上并且超过当地的学生。第三我想说的是因为国内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社会、家庭给与的照顾是非常多的,他更多的在学习上很不错,但是照顾自己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或者说独立能力、自律偏低,这些学生过去的时候适应期还是比较长的,同学在那边压力过大以后,个别也会得上抑郁症,所以这些东西都是孩子非常需要去了解的,还有就是说考试的准备,这考试不是说你考过了就可以了,得了英语100分,托福100分就过去没问题了,远远不够。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做的很多的是选择题,没有真正读过他们的文史哲,没有真正读过他们的文人科学,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几年在中国大家都在倡导,要施行通识教育,什么叫通识教育,就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你都应该学习的知识,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世界公民,让你成为一个无论读文科、理科、工科、法学院、商学院都应该了解的对这个世界的清醒的认识。这样他们才能觉得做一个更完善的人。所以这种东西都很重要,所以在国外,尤其在美国。很多大学的本科教育都是通识教育,而中国的同学在这方面比较落后。尤其是英语方面的课程更要跟上,所以过去还有一个不适应,因为在国外的本科学分里面他规定多少课程有专业课,有多少课程必须是通识课程,也就是说你再喜欢数学也不能全部读数学,你一定要读文史哲,所以对中国同学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记者:对于暑期留学您有什么看法?

周成刚:现在应该这么说吧,有两点,第一点现在正好是中国高考结束,大部分孩子知道到哪去上学,也有个别家长孩子因为没达到预期效果,可能会改变主意,放弃国内出国留学,那么这是一种,但这样的人不会太多,我想说的是现在中国留学的规划性和前瞻性会比较好,所以他们提前做好准备了。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说去年申请的同学今年马上就要入学的季节了,为什么呢,七八月份拿了签证,八月份一般就要去,九月份就要开学了。所以对中国同学来说,很多准备出国留学,或者已经拿到录取通知书的,这是一个即将走上一个新的征程就是大学开学的时候,那么我们要做很多很多的准备。因为我们去了一个不同语言、文化、教育背景、思想理念、价值观的地方,对我们的挑战会更大,所以中国的同学,暑假期间我希望大家不要尽情的去玩,忘了自己本职上还有更挑战的工作在等着我们,所以说,学习任务蛮重的,这个文化冲击也会很大,思想准备也需要很充分,而且过去的英语可能不一定足够去理解去接受这个挑战,所以利用这个暑假好好的复习补习。这是很重要的。第三点我想说的是,此刻又是申请明年出国的高峰期,那么这个时候从现在这个季节到今年的12月份底,基本上决定了今年申请最终能不能成功,因为在12月底之前基本上就要把所有的申请递交进去了。那么这样的话,才意味着明年9月份才能顺利的去留学。那么这个地方要想说的是,又是我们全力去递申请、去准备材料、去参加英语考试、去参加社会活动、去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各方面让自己的竞争力变得更大的最好的季节,也是最繁忙的季节。

记者:对咱们现在要准备明年出国留学的申请的同学家长有什么建议?

周成刚:我对家长和孩子总会有一些建议,建议在于就是说。第一点,留学是一个比较大的事情,就是说它涉及到很多钱,大部分都是自费留学,所以说我觉得家长还是要理性,不要出现跟风和从众的现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要出去读高中,大学本科研究生涉及到这个孩子要用掉一百万、两百万人民币,这是相当可观的数字,这是第一点,所以孩子要有自我的意愿,学术的准备,经济的准备。是一个重要的决定。这样的话,家长和孩子要达成一个共同的一致想法后,去推动这件事往往会变得很方便,而不是说家长让孩子出国孩子不愿意出国,孩子想出国家长没有办法支持,这样就会比较矛盾和纠结。第二点,大家对出国不要有太多太高的期待,这种期待是什么意思呢,过高的期待。因为现在有部分家长国内上不了这个学,千人万人独木桥,出国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出国只是换了个地方,他还是上学,而且是到了不同语言文化背景去上学,挑战会更大。它只是上学,它和财富、成功、未来发展并不一定彻底的挂上钩,所以我想说的是,只不过它可能帮助同学国际化更好的途径。让未来更好概率走上国际化,成功的概率上更大,这种期待不要把成功和幸福划等号。它就是个上学,这是第二点。需要特别注意的,因为我想表达的观点是,未来孩子的职业发展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是一个冲刺不是一个短跑,它是一个长跑,它比拼的耐力,持久、坚持、加速度,职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职业发展是一辈子的努力,就像我们自己知道今天要努力,不努力的话还是会被淘汰,所以这一点希望家长注意。第三点,家长对名校的情节不要过重,我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名校可以作为一个梦想,而不是作为一个梦,梦想是用来靠近的,目的是用来实现的。我们再想到哈佛去,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哈佛,中国一年进哈佛就那么几个同学,就像我们每个人父母亲都是虎爸虎妈的话,我们孩子也不一定进得了北大清华,但是我们并不能放弃我们对北大清华那种优秀学校的追求,而我们每一天的不断的向往,追求以及自身的努力,其实就是我们取得进步最重要的动力,而我们取得进步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这就是和我们刚刚说的职业规划是一辈子的努力,都是分不开的。


咨询电话:400-0510-508    网址:wx.xdf.cn
地址:无锡市崇安区中山路288号云蝠大厦20楼

新东方网托福官方微信:新东方托福 (微信号:xdftoefl

最新考试资讯、托福预测、托福解析,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